RSS

標籤文章彙整:都市日報

黃知勇:阿叻要跪返屋企嗎?

2013年11月12日 都市日報

近日港府就拒絕發牌予王維基一事鬧得滿城風雨,有網民將矛頭指向多年來一台獨大的無綫,呼籲於今年無綫台慶夜,即本月19日發起熄電視行動。不過,身為無綫老闆陳國強好友的陳百祥(阿叻),前日綵排台慶夜的表演節目時卻表示不怕觀眾熄電視,更揚言若當晚收視只剩下兩、三點的話,他就由將軍澳跪地跪到返屋企。不如今個星期,筆者就同大家玩一玩數字遊戲,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態度,計一計阿叻要跪返屋企的可能性有幾高。

Advertisement 翻查資料,去年《萬千星輝賀台慶2012》的平均收視為34點,從表面看,今年要她的收視狂跌到剩下不足一成,從表面看是近乎不可能的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阿叻所指的兩、三點收視,可解讀作約20萬名觀眾,近年香港的收視調查方法屢受爭議,若把調查中的所有疑點剔除,剩下來的觀眾又會否少於20萬?
觀眾經常會在「擺事實,講道理」的那個節目上,聽到無綫公布的收視率。很多人亦得知收視率是收看觀眾與香港人口的百分比。但問題是這個比率是如何得知呢?原來調查機構會抽樣做約2,500份問卷,並在部分抽樣家庭的電視機上安裝「個人收視紀錄儀」監察用戶收看電視的情況,再將資料送返母公司作分析之用。

這方法聽落好科學好合理,但其實有很多令人質疑的地方:第一是原來全港只有800個家庭有安裝這類裝置,到底這個只比689略多的樣組,是否真的能反映收視?另外,為了避免數據有誤差,這800個家庭更是甚少轉換的。所以,若這些家庭都是無綫粉絲,其他電視便翻身無望了。這800個家庭,又是如何挑選出來?是由觀眾自行申請?還是由調查機構自行選定?而家中開着電視機,又是否代表成員真的在看電視呢?

筆者有點好奇,這個收視調查究竟由誰負責付錢?原來過去一直是無綫與亞視共同委託香港市場調查研究社(SRH)調查收視,各佔約42%的費用,剩下的由廣告公司負責。至06年,亞視要求改為聘用有央視背景的索福瑞作為調查機構。但於2010年,亞視又自行聘用港大民意研究機構調查收視,結果原來的收視調查費用,大部分(約85%)轉由無綫負責。及至今年,無綫又自行重新委任SRH作收視調查機構。這個決定性的因素,筆者不敢胡亂猜想有何影響,還是留給讀者們評論好了。

其實阿叻也不用太擔心,因為無綫有「慣性收視」的優勢。不過我所指的「慣性收視」,可不是出自收視統計上的偏差,而是香港的貧窮人口。2013年,香港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為131萬,對他們來說,免費電視可能是唯一的娛樂。在亞視有等如無的情況下,這131萬人扣除非電視觀眾人口如嬰兒等,換算起來就是大約16點收視,與阿叻所指的2、3點,的確很有距離。

所以,台慶當晚他大可以飲完紅酒慶完功後,再坐車返屋企。只是,在收視調查無法反映消費人口的情況下,廣告商是否應該重新檢討廣告策略?

黃知勇 (逢周二見報)
資深科技編輯,小說作者,新作有與王貽興合編的武俠小說《血狼叛武》系列。
jeff.wong@metrohk.com.hk
weibo.com/1853960890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11/12 英吋 有關情理

 

標籤: , ,

黃天賜:七問《東張西望》?

2013年11月8日 都市日報

免費電視使用大氣電波,時事節目需要持平,這是中學生讀通識科都知道的答案。無綫電視周二的《東張西望》,以「電視牌照風雲」為題,用「擺事實,講道理」為口號,解構民怨四起的牌照事件。但節目卻以事實混淆歪理,敢問節目負責人七大問題:

一問:主持人指兩間獲發牌的免費電視台,「奇妙電視」是市值11億元的有線寬頻附屬公司,而大老闆是市值2,700億元的「九倉」;另一獲發牌的「香港電視娛樂」屬市值79億元的電訊盈科,兩者皆較市值33億元的香港電視財雄勢大。但按《廣播條例》規定,免費電台是需要獨立營運,免受大企業操控,若依此說法,行會批出的牌照,豈非有違《廣播條例》,而3間申請機構中,其實只有「香港電視」才符合規例?

二問:主持人指NOW至今已有逾萬小時的節目製作,「有線」則有二萬多小時的節目製作。用兩間已擁播放頻道的電視台,比較沒有播放頻道的「香港電視」,是道理嗎?難道NOW及「有線」,在免費台啟播時,學習「亞視」,把節目「翻叮」?再者,按此原則,無論發牌多少,都只是屬現有經營者可參賽的小圈子遊戲?

三問:《東張西望》指NOW的受眾有 37.97%;「有線」則有59.25%,而「香港電視」的前身,是經網絡傳送的「BBTV」,只得2.7%。用兩個不同平台的受眾比較,是科學嗎?如能,我可以用「蘋果動新聞」的點擊率,跟TVB的晚間新聞收視率比較啊!

四問:主持人說,廣告競爭激烈,政府發牌時需要考慮市場,確保持牌者的生存空間。如此,報業95年掀起減價戰,導致多份老牌報章停刊,為甚麼政府不出手干預,確保大家有生存空間?靠廣告生存的免費報章近年愈來愈多,導致《爽報》停刊,為甚麼政府不出手保住《爽報》?按市場機制,不是汰弱留強嗎?政府的責任是保障公眾獲得免費資訊及娛樂,還是要保障商人的利益?

五問:割喉式競爭,會導致節目質素下降。是誰說的歪理?競爭從來只有進步,哪有退步的競爭?從《蘋果日報》的誕生可見。同理,競爭之下,只會提高質素,豈有降低質素?諸君可評,在現時沒有競爭的環境,兩間免費電視台的節目水準是提升?還是下降?

六問:發牌無上限,不代表來者不拒。對!難道浸會大學申請免費電視牌照也批?不過,要拒,也有其因,否則,合資格,排名第二,也要被拒,排名第三卻獲發牌,便是不公的篩選。

七問:未發牌,先投資,誰負責?聽似合理,實是歪理。一名投考名校的小學生,事前不作任何準備,能考進名校的機會多大?要是盡了努力,未獲錄取,是否代表他「戇居」?

其實,要問的,何只七項,只因篇幅所限,未能逐一向《東張西望》請教。寫稿至此,腦海突閃出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的一句話:「很多事情一直以為是對的,可以被貶為錯,假的卻被認為是真理。」罔顧是非黑白的傳媒,是殺死真理的元兇。

黃天賜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
wtinchi2002@yahoo.com.hk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11/08 英吋 有關時事

 

標籤: , ,

黃知勇:都市日報

2013年7月9日 都市日報

今次我這篇文章的主角好大喜功、卻令公司一蹶不振;又經常向用戶開出承諾,結果卻被發現只是「語言偽術」;雖然成千上萬人要求他下台,但他的屁股卻依然黏在權力首座上。對號入座者,與人無猶,但這位主角,卻是微軟執行官鮑爾默。

上月底,微軟於三藩市舉行開發者大會,正式宣布推出Windows 8的更新版本Windows 8.1。新版本終於讓用戶自行設定,在電腦開機時可直接進入傳統的電腦桌面,而不是硬性規定進入“Modern”觸控介面;另一大改動,是於舊版本中被取消了的「開始」按鈕,終重回到桌面當中了。很多外國用家,以至科技博客都說,這個新版本,終於漸漸接近大眾心目中那個喜歡的Windows;在開發者大會現場,台下的觀眾甚至對此改動報以熱烈掌聲。站在台上的執行官鮑爾默,彷彿自己立了大功,在一片歡呼聲之中笑容滿面,卻好像忘記了,Windows 8的失敗、甚至微軟這些年來的積弱,根本就是他一手做成!

不經不覺,自蓋茲於00年退居幕後,鮑爾默上場已十年有多。然而微軟在這十年的發展,卻可以用慘淡來形容。在個人電子市場,微軟幾乎從無一仗成功。例如音樂播放器Zune、曾經雄霸智能手機市場的Windows CE,以至甘於押上與全球硬件公司的關係而推出的平板電腦Surface,均最終淪為笑柄。至於唯一看到曙光的家用遊戲機市場,卻又因即將推出的XBOX One定位不清楚而添上變數。

即使在作業系統及軟件開發的本業上,鮑爾默領導的微軟亦做得不好。例如05年由他主理的Windows Vista,推出日期早已嚴重延誤,更被批評運行速度慢、改進及新增功能太少,結果用家們甚至要想方法,阻止自己的電腦升級到Windows Vista。一間靠賣作業系統起家的公司,結果弄了一套人人討厭的作業系統出來,相信也只有微軟一家了。

事實上,坊間要求鮑爾默下台的聲音早已十分響亮,去年,褔布斯雜誌甚至評他為「全球五大應當被炒魷的執行官」之首位。然而他在微軟的地位仍然穩固,為甚麼呢?相信是他擁有高超的辦公室政治手腕罷了。

過去,挑戰鮑爾默執行官寶座者當然不少,最接近的一位名叫Steven Sinofsky。這位昔日與鮑爾默同台力推Windows 8的老臣子,於去年11月竟忽然宣布離開微軟。日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傳出消息,原來微軟竟送了1,430萬美元的股票給Steven Sinofsky,作為他退休協議的一部分。協議中還有一條款,表明Steven Sinofsky不可以詆毀微軟。難怪他做了Windows 8失敗下的替死鬼,也一直沒有公開批評鮑爾默了。

鮑爾默近日的另一「罪行」,就是將Microsoft’s 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Business的主管Don Mattrick踢走,親自主理這個以XBOX業務為主、仍有發展空間的部門。縱觀這位老兄的所作所為,是否與在七一遊行中被強烈要求下台的那位十分相似?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7/09 英吋 有關科技

 

標籤: , ,

黃知勇:眼鏡與手錶

2013年5月7日 都市日報

類似予人劃時代感覺的產品,過去都是由蘋果推出,然而在這個後喬布斯年代,卻改由Google提倡了。

由科技龍頭Google研發的「智能眼鏡」(Google Glass)預計會在明年上市,上月初,Google率先分派了這款新產品予部分用家,讓大家先睹為快。結果,大部分用家的意見均為正面,誇張者甚至表示,試用後再不可以一日無Glass。就連時裝界都密切留意這款產品,可以預期,待它正式上市,將會掀起一股堪比當年蘋果推出iPad的熱潮。

若大家的焦距仍未停留在這副眼鏡之上,不如先容我介紹一下:基本上,Google Glass是在傳統眼鏡框上加入一個微小的Android裝置,這裝置設在眼鏡臂,前端是一小片透明的屏幕,剛好覆蓋在眼鏡鏡片位置的上角,當用家要查閱資訊時,信息就會像直接放送到用家的眼前。至於那眼鏡臂上的裝置,除了有鏡頭及咪外,亦有觸控感應等功能,用家只要在裝置上「捽一捽」,就可下達瀏覽及切換等指令。

Google Glass目前只推出了一款,名叫Explorer Edition,用家可以把一片濾光鏡片套入去,變成一副太陽眼鏡,至於有度數的鏡片則尚未見有,所以,若你本身需要戴眼鏡,再戴上Glass Explorer之後,就像同時戴了兩副眼鏡一樣,有點怪,不過我相信,待正式推出後,市面上將會有不同款式的Google Glass 。早前,官方在Youtube上發放了一條介紹Google Glass在實際應用時的短片,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收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EvNxWhskf8

Google Glass之所以備受注目,因是它暫時是最能實現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的產品。擴增實境者,是指讓由電腦產生的圖像或資訊,加進用者的感官知覺上。 還記得當年看《龍珠》時,外星人會戴上一幅可以偵測敵方戰鬥力的眼鏡嗎?這種於用家視覺上加入資訊的例子,正是AR的應用方式之一。

從事電腦研究的學者都相信,AR是未來電腦應用的主要介面。舉幾個例子:修理技工在維修故障的儀器時,可以透過AR立即得到眼前每件零件的資訊;又例如消防員入火場救火,可以立即得到四周環境的三維地圖。在正確時間取得正確資訊,正是AR的優勝之處。有些人以為Google Glass只是潮流玩意、電子玩具,但我卻相信,這款把AR普及化的產品確有其實用之處,在電腦發展史上必定會是重要的里程碑。

類似予人劃時代感覺的產品,過去都是由蘋果推出,然而在這個後喬布斯年代,卻改由Google提倡了。蘋果用以迎戰的產品,則傳聞是智能手錶「iWatch」。消息指這款配備1.5吋輕觸式屏幕,可運行完整作業系統(一般的估計是iOS)的攜帶式資訊裝置,將於下年第一季推出。 自從手機面世以來,筆者已沒有戴手錶的習慣,提起手錶也只會想起大陸某位官員手腕上的錶印,故我暫時還是對眼鏡的興趣大一點。過去,蘋果總有點石成金之能,就讓大家看看這隻傳聞以曲面強化玻璃製成的智能手錶能否帶來驚喜。

黃知勇 (逢周二見報)
資深科技新聞編輯,以IT角度看世界。
jeff.wong@metrohk.com.hk
weibo.com/1853960890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5/07 英吋 有關科技

 

標籤: , ,

陳梓豐:馬拉松

2012年2月28日 都市日報

香港馬拉松於上周日結束。自馬拉松比賽開始舉辦,香港市民對長跑的興趣增加不少。畢竟,跑步有利身心健康,練習時毋須配合特別的場地和器材,又可獨個兒進行,受歡迎是理所當然。

筆者認為,長跑鍛煉算是體現簡約生活的一種方式。不幸的是,追求簡約生活卻是經濟發展的頭號敵人。試想,為了一個馬拉松,參賽者放棄了多少個周末的吃喝玩樂去投入訓練?為保持最高狀態,長跑者的作息是如何地正常?舉行賽事當天,商戶是如何受到封路和消費意欲下降的影響?資本主義最醜陋的一面,正是它促使了商家為求賺錢,不斷地開發一些無謂的消費項。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2/28 英吋 有關閒情

 

標籤: , ,

鄭華達:聖誕、耶誕

2012年12月27日 都市日報

收到朋友的聖誕卡,上書「耶誕快樂」四字。起初以為朋友尊崇「政治正確」,不以耶穌為「聖」,因此堅稱「耶穌誕辰」為「耶誕」而非「聖誕」。後來想到朋友曾在台灣工作,說不定他只是沿用台式叫法,根本不存在「聖」不「聖」的念頭。

「聖誕」一詞原是泛稱,不是耶穌專用,皇帝老子生日是「聖誕」,諸天神佛誕辰也是「聖誕」。早在1875年,張德彝《歐美環遊記》已稱耶穌誕辰為「聖誕」︰「是日,係西曆十二月二十五日,為耶穌誕辰。舖肆關閉三日,家家食牛肉李子餅。男女相見,各道『歡喜聖誕』。」所謂「各道『歡喜聖誕』」,看來就是互相祝賀Merry Christmas 。據網上資料說,台灣官方在80年代開始把「聖誕節」正名為「耶誕節」,原因是「聖誕節一詞冒犯了至『聖』先師孔夫子」。真相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不過,台灣確是稱聖誕為耶誕,至少是兩詞並行。台灣的《國語辭典》兼收「聖誕節」、「耶誕節」,內地的《現代漢語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卻只收錄「聖誕節」。《全球華語詞典》也特指「耶誕節」一詞通行於台灣。

鄭華達
筆者為中文系碩士,語文教師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12/27 英吋 有關信仰

 

標籤: , , ,

黃知勇:見微知著

2012年11月27日 都市日報

自iOS崛起,很多公司都開始研究將iPad甚至iPhone變成IT架構的一部分。然而筆者卻相信,這些公司定會後悔。為甚麼呢?大家只要看看蘋果推出iPhone 5 時,把資料傳送接口改為 Lightning連接埠的處理手法,就會明白這公司對「持續性」的概念是何等薄弱。

Lightning接口既細且薄,看上去好處多多,但其實十分搵笨。舊式的iPhone 30-pin連接線,十幾廿蚊就買到一條,但Lightning的連接線,卻要賣百多元,更不容易有平價的代用品,原因是線內竟藏有一顆蘋果特別設計的晶片。要知道iPhone 5的續航力不好,一般人都要在家中、車上、辦公室甚至街上用「尿袋」為手機充電,除非大家習慣隨身帶着這條線,否則就只可多買幾條,變相多付出幾百元了。

Lightning另一個讓人反感的原因,當然是她與舊有的30-pin接口幾乎完全沒有兼容性可言,令大家過去買落的iOS設備,尤其是貴價的音響產品變成垃圾。現今一般科企處理這些更改介面及接口的方法,都是先讓新版本與舊版本兼容,並為舊版本提供一段時間的支援。像蘋果今次的一刀切做法反而少見。

在商業應用上,「持續性」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原因是它可確保公司的IT系統可穩定地運作及擴充。讓我舉兩個例子:早在1997年,微軟推出新的Microsoft Office時,竟出現無法與舊office檔案兼容的問題,引起一陣災難性的恐慌。

最終微軟為用戶提供完全免費的解決方案,讓新Office能完全兼容舊版本office檔案。經此教訓後,近年微軟已經能夠好好地處理這些世代交替的問題,Windows 8保留傳統桌面模式的做法正是最佳例子。

另一個例子,則是IBM於上世紀80年代推出的系統軟件OS/2。這套早已被人遺忘而且從未熱賣的軟件,雖早於2001年已經停止銷售,但時至今天,IBM仍為此軟件提供收費的支援服務,原因正是因為近年已轉型為IT服務供應商的IBM,深明「持續性」對顧客的重要。對IBM來說,她與客人的關係更像商業活動,而不是如蘋果般,把所有客戶都當作為了做潮人而願意放棄手上一切的「果粉」。

你可以想像,今天蘋果可以無聲無息地推出一個與舊版本無法兼容的新接口,難保他日也會改變iOS的遊戲規則,令你苦心製作的iOS app變成廢物。

我不是無的放矢,現在很多iOS的程式開發者,都不會單獨使用蘋果提供的SDK去製作程式。例如有人會用Dragonfire SDK,在Windows上開發iOS app;又例如用Snippets處理一些經常會使用到的程式碼。一旦iOS又有重大改變,用這些工具製作的程式會否有問題呢?

這就是「見微知著」,情況就像梁振英用「唔記得」來為自己的僭建醜聞開脫一樣。一個會說「唔記得」的人,會否忘記了過往對市民的承諾、會否忘記身為香港特首,應該把香港人福祉放在第一位的責任?

資深科技新聞編輯,以IT角度看世界。
jeff.wong@metrohk.com.hk
weibo.com/1853960890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11/27 英吋 有關科技

 

標籤: , ,

潘小濤:中國人的冷血是天生還是後天培養?

2011年10月19日 都市日報

部分動物見到同類受重傷,尚且哀鳴幾聲,狗、貓甚至會圍在奄奄一息的同類身邊,戀戀不捨,中國人反而冷血殘酷至此,能不令人悲憤?!

廣東佛山輾撞女童事件後,很多人都有疑問:為甚麼中國人如此冷血?兩歲半BB女悅悅,先後被兩輛輕型貨車撞倒、輾過,兩名司機都不顧而去。從小悅悅第一次被輾後的第6秒起,6分多鐘內有18名路人、電單車或三輪車司機經過,都見到悅悅在地上呻吟掙扎,卻視若無睹,無一施救;附近店舖店員、居民,也充耳不聞。

直至事發後近7分鐘,第19名路人出現才對小悅悅施以援手。她是58歲、來自清遠的拾荒婦陳賢妹,看到悅悅癱瘓地上,先向附近民居及商店呼救,再將她拖到路邊。此時,悅悅媽媽趕過來,抱起女兒趕到醫院。整個過程由閉路電視拍下!

陳賢妹白天替一家公司做飯,下午出來撿垃圾賣點錢。她說,當時她聽到小悅悅「啊啊」的叫聲,看到她睜一眼、閉一眼,流着眼淚,嘴和鼻子、後腦都在流血,喊路人幫忙卻沒人理會。不擔心被冤枉嗎?「救人最重要,畢竟還是個小孩。」這句理應是人類本能的話,震聾發聵,但那18名路人的良知似已丟失,才會對垂危的小生命冷漠至此。

只要在國內網頁搜尋器,輸入「見死不救」4字,當可發現無數類似案例。部分動物見到同類受重傷,尚且哀鳴幾聲,狗、貓甚至會圍在奄奄一息的同類身邊,戀戀不捨,中國人反而冷血殘酷至此,能不令人悲憤?!如果只是一、兩個人的問題,又或只有少數幾宗個案,尚可認為這是個別問題,但持續多年、遍及全國,且牽涉那麼多不同的人,包括司機撞倒人後、還要來回輾壓傷者直至對方死亡,以及無數目擊者連致電報警也不為之。顯然,那就是整個國家、民族的集體問題。

主要原因當然是過去幾年多宗「好心反而沒好報」的案例,南京的彭宇、天津的許雲鶴,他們在街上扶起跌倒地上的老人,反被對方誣告為撞人者,警方調查不周、法官判案不公,令善心者反要作出賠償。此後,見死不救個案就激增了。

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社會不斷倒退,人心早已不古!中國傳統美德,經過中共頭30年統治,遭受歷場政治運動摧殘,蕩然無存;最近20年權貴資本主義又肆虐全國,官僚以權謀私,富商以錢買權,整個社會徹底臣服於權力和金錢,以致特權橫行,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大家只相信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也只有權力和金錢才能令人有少許安全感,人與人之間再沒起碼的互信,大家再不相信法律和制度,只剩下爾虞我詐。因此任何人見到奄奄一息的悅悅,本能反應並非救人而是想想「會否是陷阱」:當你走上前扶起她,就有人衝出來高喊「撞死人了」,然後要你作出天價賠償!以前不就有司機輾過死雞後被村民敲詐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中國人的冷血也非朝夕之事,是過去60年慢慢鑄成的!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10/19 英吋 有關時事

 

標籤: ,